中鐵大橋局副總工程師周功建

中鐵大橋局副總工程師周功建長期堅守在橋梁科研、設計、施工一線,從事橋梁施工方案研究和結構設計工作,二十五年中,他帶領團隊已完成近200座橋梁的施工設計工作,其中新白沙沱長江大橋、楊泗港長江大橋、崔家營漢江特大橋、常泰長江大橋等30余座橋梁超級工程,成為他職業生涯中的一道道彩虹。
挑戰橋梁建設“卡脖子”難題
2013年初,38歲的周功建以技術總工的身份帶領團隊刻苦攻關,參與建造當時世界上首座雙層六線鐵路橋梁、每延米荷載量最大的鋼桁梁斜拉橋——新白沙沱長江大橋。他們經過詳細的現場調研、大量的計算分析,夜以繼日,大膽創新,反復論證施工方案,最終確定了主橋3號墩先平臺后圍堰的方案,采用水下清基控制爆破和多功能鉆孔平臺拼裝同步施工、樁基鉆孔和圍堰拼裝同步施工,保證了在長江汛期到來之前,3號墩樁基施工可正常進行,這一具有多項專利的創新,節約了6個月的工期,創造經濟效益約6000萬元。
周功建感慨,每座大橋都有不同的“卡脖子”問題,不同的大橋、不同的環境,技術難題也各不相同。深水沉井基礎施工是從南京長江大橋建造開始就困擾行業60年的技術難題。楊泗港長江大橋主墩沉井平面尺寸達到77.2×40.0m,相當于8個籃球場大小,下沉深度達40米,是長江中上游地區規模最大的水中沉井基礎,沉井的制造、浮運、定位、下沉等均無可借鑒的技術先例。“沉井浮運總重量達到6200噸,直接下水的話,由于自重過大吃水深度較深,沉井容易擱淺。”周功建和團隊一起發明了沉井助浮結構及助浮系統,通過封閉部分井孔,減小沉井的自浮吃水深度,首次實現了超大型鋼沉井在長江中上游地區整體制造和浮運。
讓“建橋利器”變得更智慧
2023年2月28日10時許,附著在常泰長江大橋6號主塔西側的XGT15000-600S塔機將重達660余噸的物件平穩地吊升到近百米的高度后,順利通過江蘇省特檢院常州分院組織的動載試驗,標志著全球最大塔機在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斜拉橋——常泰長江大橋項目正式投入使用。
“XGT15000-600S塔機是我們聯合機械制造單位為常泰長江大橋量身定制,服務于常泰長江大橋6號主塔上塔柱施工。”周功建回憶,此塔機額定起重力矩達15000噸·米,額定起重量600噸,相當于同時吊起400輛小汽車,是目前全球最大水平臂上回轉自升式塔式起重機。他們團隊還通過研究快速精準吊裝技術、信息融合報警等智能化技術,給塔機裝上了智慧的大腦,實現了智能安全監控與預警,實現了大節段吊裝的自動化精準對位,提高了我國橋梁標準化、裝配化智能建造水平,“目前這一建橋利器正服務于常泰長江大橋、巢馬鐵路馬鞍山長江大橋的主塔施工。”
傳統的爬模在功能性方面比較欠缺,存在安全性差、自動化程度低、混凝土養護難、工效低等問題,周功建和團隊研究集成了智能爬升、智能布料、智能養護、智能監測、鋼筋整體安裝等數十項技術創新的超級爬模,它具有自適應、少機位、模塊化、智能化等特點,可有效提升施工安全性、自動化、智慧化水平,并可給主塔澆筑節段提供無間斷全封閉養護的舒適小屋,以保證混凝土施工質量。將原施工工效提升了近30%,改善了工人作業環境,實現了混凝土主塔的工業化、智能化、綠色化建造。“目前超級爬模正服務于湖北燕磯長江大橋的主塔施工。”
給年輕人“壓重擔”
“一座座橋梁的建造,都是一個個團隊在協作奮斗。特別是科研團隊,在橋梁建造、科技創新中發揮著引領和開拓的作用,所以,科研團隊的組建和培養也顯得尤為重要。”周功建。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茅以升教育基金會等多個平臺,周功建培養了60余名各級技術及管理干部,其中教授級高工20名。他注重團隊成員個人素質的提升,鼓勵大家多學習、多交流,既要行萬里路,也要讀萬卷書,團隊人員目前擁有包括注冊結構工程師、注冊巖土工程師、注冊造價工程師在內的各類注冊人員100余人。
堅守著對橋梁一流品質的追求,他先后榮獲詹天佑獎、 茅以升建造師獎、 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 中華全國總工會“火車頭”獎章、 湖北省“創新達人” 、湖北省勞動模范、 中國中鐵十大杰出青年項目總工等榮譽稱號。
記者:陳映琦
責編:一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