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蝗是世界上最具破壞性的遷徙性害蟲,也是國際上重大的農業害蟲,蝗蟲規模甚至可以達到幾千萬到上億只。
記者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了解到了“沙漠蝗”這種可怕殺手。沙漠蝗的生命周期一般為3-5個月,分為3個階段,卵—幼蟲—成蟲。經過2周及以上的時間,蝗卵吸收土壤的水分,孵化成一齡幼蟲。沙漠蝗幼蟲破土而出,經過6周及以上的進食成長,期間經歷5次蛻皮變成具有飛行能力的成蟲。成蟲經過1個月的時間,生殖系統發育完整,個體經過交配產卵,進入下一個生命周期。
散居狀態下的沙漠蝗蟲,外表顏色單一,性格遲鈍,羞怯,常常停留在一處一動不動,碰到別的蝗蟲趨向躲避,夜間飛行,不會給人類帶來災難。群居下的沙漠蝗蟲,外表具有顯眼的黃、黑間色,或在尚未完全成熟時呈粉紅色,在白天,瘋狂地追求合群,結成蝗群,數量可達幾十億只,橫亙大片土地上,在其遷移途中,可以吃掉數以噸計的地面上各種植被。對于習性如此明顯差異的兩種沙漠蝗蟲,一種是散居,另一種是群居。直到1921年俄羅斯昆蟲學家波利斯·尤瓦洛夫才提出它們實際上是同一種蝗蟲,因此給予同一學名。
據了解,我國歷史上800多次受到飛蝗嚴重威脅,其造成的蝗災和水災、旱災并稱為我國“三大自然災害”。2019年沙漠蝗爆發,導致東非2000多萬人陷入糧食危機,影響全球10%的高粱供應,同時造成巴基斯坦小麥減產、印度555萬畝農田受損。2020年新冠病毒全球爆發的同時,東非等地遭遇了一場25年來最為嚴重的蝗災。一平方公里大小的蝗群包含約8000萬只成年蝗蟲,一天能吃光3.5萬人的口糧,此次蝗災吞噬掉了約4200萬人的口糧。
為推動沙漠蝗在世界范圍內的預測預報和防治,并保障非洲及一帶一路國家提前預警、有效滅蝗和安全生產。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為沙漠蝗的治理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主要從以下這三個方面來實現:一是通過搜集相關數據,總結沙漠蝗災歷史規律從而進行災害預測和預報;二是利用科研人員研發的聚集信息素引誘蝗群聚集,并利用生物殺蟲劑進行集中殺滅;三是同時在基因組水平,尋找操縱沙漠蝗行為和發育的關鍵基因,對其進行控制。
記者:張宇馳
責編:一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