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p id="qg0c0"></sup>
  • <strong id="qg0c0"></strong>
  • <sup id="qg0c0"></sup>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首頁

    “馬里亞納海溝”發現新物種

       福建閩江學院地理與海洋學院科研團隊對外發布,在馬里亞納海溝鄰近海區發現裸變形蟲新物種——馬里亞納馬氏蟲,目前該屬變形蟲在全球海洋中僅報道9種,且都在1000米以淺海域,該研究首次在超過3000米的深海沉積物中發現馬氏蟲種類,并在實驗室建立了活體培養體系。
     
       目前,相關成果已于近期在國際原生生物期刊Protist發表。
     
       據悉,裸變形蟲是一類形狀可變的單細胞真核生物,可促進營養物質的再生循環,對細菌和藻類種群也起到一定的控制調節作用。馬里亞納馬氏蟲長30~120微米,寬11~60微米,前部透明質區域狹窄,有4~15個錐形亞偽足(兼具運動和攝食的功能)。細胞質膜外部的細胞被分為兩層,厚度為190~290納米。
     
       那么,研究團隊是如何發現裸變形蟲新物種的呢?梁晨博士介紹,該深海沉積物樣品依托“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采集,帶回實驗室后,經過分樣、粗培養、單克隆培養等方式,并嘗試了不同的培養環境和培養基,最終成功培養出該裸變形蟲新物種。結合顯微拍照技術,透射電鏡技術以及分子鑒定,最終確認是馬氏蟲新種。
     
       “這里的培養,是指讓蟲體存活,并讓它越變越多,從零星幾只、十幾只,變為成百上千只。”梁晨博士解釋,由于裸變形蟲新物種本身生活在極端的深海環境中,低溫且高壓,要想在實驗室中成功培養并不容易,要充分考慮鹽度、溫度甚至壓強等環境因素。
     
       “樣品剛采集回來,溫度應保持在4℃,鹽度也要控制在34‰至35‰左右,和原位海水類似。若鹽度、溫度控制不好,蟲體一開始很容易死亡,后面也很難開展繼代培養。”梁晨博士說,要想成功培養,還需給該裸變形蟲新物種喂食,它們喜歡細菌、大腸桿菌等。
     
       當然,每隔一段時間后,研究院隊還要為裸變形蟲新物種更換“新家”,避免“舊家”排泄物過分累積,從而影響蟲體健康。
     
       馬里亞納馬氏蟲,是研究團隊為該裸變形蟲新物種取的名稱。梁晨博士說,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該新種來自馬里亞納海溝附近海區的3000米處,遂以其“老家”命名。
     
       這已不是研究團隊在馬里亞納海溝附近海區首次發現新種,此前,研究團隊還發現了新種——纖毛蟲。而此次馬里亞納馬氏蟲的成功發現與培養,是原生動物種質資源庫向深海延伸的重要拓展。
     

    責編:一冰

    上一篇:植物界“活化石”——百歲蘭

    下一篇:種植豇豆科學妙對“小蟲子”

    分享到: 0
    ?
    ?
    亚洲春色av无码专区最_最新日韩高清无码中文专区_天天无码视频在线免费_2021亚洲男人在线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