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2023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在宜昌市胭脂園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舉行。江面碧波蕩漾,岸上搭建10多個大型臨時魚池,里面中華鱘來回游動。志愿者將活蹦亂跳的中華鱘放置在放流通道。一拉閘,“嘩”的一聲,一群中華鱘順著通道歡快地游進長江。
當天,首批10萬尾中華鱘放歸長江。此次放流將持續至28日,累計將放流20萬尾中華鱘,對天然水域中華鱘資源持續補充。“它們是三峽集團繁殖培育的子二代中華鱘。”三峽集團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中華鱘研究所)總工程師姜偉告訴記者,隨著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等物種保護核心技術的突破,2009年世界上第一尾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子二代苗種孵化成功,標志著中華鱘終于擺脫瀕臨滅絕危境。
當前,三峽集團已累計向長江放流多種規格的中華鱘68次,總數超過500萬尾。姜偉介紹,2016年科研人員曾在葛洲壩下自然產卵場發現野外中華鱘的產卵,通過DNA比對發現,其與此前人工放流的中華鱘親緣關系一致。“目前,我們給接近性成熟的大規格中華鱘打上彈出式衛星標記,這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標記跟蹤技術之一。它們會在指定時間從中華鱘背鰭脫鉤并彈射而出,浮出水面后將獲取到的位置、溫度和光照水平等數據傳輸到衛星系統中,科研人員用來評估中華鱘在我國分布情況。”姜偉說。
“通過近兩年的放流監測,中華鱘的海域活動軌跡正在慢慢豐富。”姜偉表示,利用這些數據,科研團隊可能會嘗試在中華鱘活躍海域直接進行放流實驗,用逐步積累起的科研數據回答中華鱘在海洋中的生存現狀,并為下一步相關保護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記者:張宇馳
通訊員:胡帆 付鑫鑫
責編:一冰